时隔十年再读《平凡的世界》,依然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与震撼,它以朴实的语言与真实的感受又一次向我阐释苦难生活中的信仰与人性的温暖。 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用一颗善良的心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人物世界,并让我们在他们人生的苦难中感受到了极其辉煌的人生意义,体会着信仰的力量是超越苦难的。无论从坚守农村的孙少安,身处城乡结合带的孙少平,还是生活在城里的田家姐妹,他们的生活态度,处世哲学都有太多值得我思考的地方。他们基于强烈的韧性和改变贫穷苦难生活的素朴愿望,身处不同层次的他们,通过不同的人生追求和道路,不但改变着自己,而且改变着双水村,原西县,黄原地区,乃至间接地改变了中国。他们相信通过自己在现世中的辛劳、努力、追求、抗争,就会摆脱“烂包”得不行的生活,就会过上好的幸福的光景,同时在他们超越苦难的生活中处处传递着人性的温暖。
-01- 小说中的孙少安作为家中的长子,他放弃求学的机会,为了家庭一生扎根农村。他十三岁辍学回乡务农,过早的和父亲孙玉厚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是一个善良宽容、勤劳认真、同时又敢于创新、敢于带领村民发家致富的新时代表率。但在他的一生里承载着太多的贫穷、压抑、委屈、苦难,他有自己深爱的女人,但不能再往前追求;他有自己可以追求的事业,但又抛不开他亲爱的奶奶、父亲、姐姐、弟弟和妹妹,他只能固守在自己的家乡,固守在那块土地上,固守在亲人身边。而这一切,又都是少安心安理得去做。他这样的原因正是他和其他人一样,都没有丢下现实,他们心里唯有的就是过上好日子,由吃黑馍到吃上黄馍,最后要吃上白馍甚至大米饭,是这种朴素的理想支撑着他们。但是,这也正是我们民族坚忍不拔精神的体现,也正是在对这种过上幸福生活的憧憬和信仰的追求中,我们的主人公们才一次次走出了生活的艰难,克服了生活的困顿,进而超越了生命的苦难。 孙少安的人生理想和信仰还不仅如此,他朴素的生命感受里还有乡亲们的富裕和安宁。在他的生意还算是刚刚起步的情况下,当村民甚至邻村的不相识的人们来到他的砖窑厂讨一份工作的时候,他是二话不说马上同意。当他的砖烧坏了面临破产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即使借钱也要先发还乡亲们的工钱。就是在这朴素的行为里,体现着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少安的眼界还不够开阔,他的境界不够高远,他的能力也不够强大,他的穿着和性格也不是亮丽的,但他是黄土地里成长起来的一条真正的汉子,是一个时刻透露出我们民族坚韧的承受着苦难,扛起贫穷、苦难的闸门,是我们民族的平凡而坚韧的脊梁。他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爱的有情人,他对亲人、对乡亲、甚至对素不相识的乡邻,都带有那种源自于黄土地的深沉的爱。 他有"儒家那样在直观中获得了最高的生命觉醒",这种觉醒就是他作为一个大家庭里的长孙长子义不容辞的责任感,是在自己致富的路上不忘众乡亲们朴素的行为。这种信仰与人性的温暖正是我们民族最为珍贵思想的自然流露。
-02- 与孙少安不同,孙少平是一个接受了教育而又想走出农村那种苦难生活的人,经历着从农村到城市的艰难生活。 孙少平踏实能干,他甘愿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吃苦。从原西县高中一名连素菜都打不起的穷学生到双水村乡村教师,从黄原城的一名揽工汉到铜城大牙湾煤矿挖煤工,孙少平面对苦难总能抱着积极向上的心态。虽然很辛苦的工作,但他并不想借助田晓霞的力量改变矿工身份,“哪怕比当农民更苦,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句话似乎揭示了孙少平面对“苦难”不懈追求的全部意义。 他不愿自己在父母亲和哥哥设计的生活框架中干自己的一份活,他渴望独立地寻找自己的生活,于是孤身来到城市,身上只带着几十块钱,从工人做起, 过着城里人最瞧不起的底层生活。他背石头时几次的皮肉破绽,他都能拼命地支撑着这超强度的劳动,在这同时,孙少平还要面对着另一种精神苦难。处于城市与乡村的“交叉地带”的孙少平面临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漂泊感,他面对憧憬已久的城市却有一种无法融人的失落感与自卑感。他在坎坷的道路上,也体会到了世俗的某些肮脏和邪恶,但是他仍然不愿用这种肮脏和邪恶的心理来理解周围的人,他沉浸在各种文学书的世界里,以勤劳、宽厚对待周围的人。在十年的艰辛成长中,他不但为自己找到了人生方向,还为妹妹的成长做了导向标。在给妹妹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小说中写道:“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经千辛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孙少平把苦难上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他永远不会因为苦难而沉沦。 孙少平在黄原揽工,当少平无意中发现了包工头胡永州对在工地烧火做饭的小女孩小翠的有不轨行为时,虽然胡永州对少平不错,但少平还是凭着善良和正义把小翠从胡永州的手里解救出来,为了使小翠回家不受父亲打骂,并且最好永远不要到胡永州这里来,于是把自己挣的所有辛苦钱也可以说是他和妹妹的活命钱,都给了小翠。认清了胡永州的真实嘴脸后,便毅然决然地离开。虽然胡永州待他不薄,但少平内心强烈的正义感驱使他立刻离开那份对他来说宝贵的工作。少平营救小翠的做法是让人感动的,他对苦难从不抱怨,但他也拥有一颗年轻而向上的心,他希望自己周围的人们都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都能够为了将来美好的生活而不断努力着。 孙少平突然在十字街头碰见了过去揽工时结识的“萝卜花”。几个月没见面,“萝卜花”似乎又老了许多,腰弯得象一张弓。在揽工的工地,为了胡永州欺负小翠的事,“萝卜花”说了几句“怪话”,少平就扇了他一记耳光。此刻,少平还亲热地把“萝卜花”引到地委他住的地方,并且买了二斤猪头肉和十几个油饼子......在师父去世后,孙少平一直照顾着慧英娘俩,甚至在面对失去田小霞的巨大悲痛,他依然担负起应负的责任。而面对所有的苦难,他人性温暖的一面从没有缺位过。少平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从未淡薄过对生活的挚爱,他的善良和正义也正是我们一个民族强大的砥柱。
-03- 小说中,生活在另一个层次的润叶和小霞又是怎样呢?孙少安与田润叶从小青梅竹马,迫于现实的生活,少安从山西领回了媳妇,润叶饱含痛苦只好与追他已久的干部子弟的李向前结婚,但婚后润叶拒绝来自丈夫的所有爱意,把自己封闭起来,为了躲避李向前,她调到了黄原离开了他们的家,但当李向前遭遇车祸不幸残疾时,经历苦难感情的润叶又回到向前身边,担负起照顾他的责任,并逐步发现了向前的种种优点。田晓霞更是对人类怀着一种深沉的爱,当她看到洪水中的小姑娘时,竟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她,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小姑娘。她们身上体现的,人性所具有的本真和善良不但能温暖受伤的心灵,同样也促进人们相互扶持着共同创造奇迹。 -04- 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讲过“仁者爱人”“泛爱众”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小说中从双水村的孙少安到处于城乡结合带的孙少平,再到城市中的田润叶、田小霞,无论他们身处哪个层次,他们的行为所体现出来的,正是我们民族以儒家为主体的文化心理精神的自然而然的流露,它源远流长、根深叶茂。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以苦难为审美给我们描绘了那些从苦难中升腾出的坚强的光彩和人性的温暖。我们应该记住:苦难曾让一些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但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苦难也曾让一些有理想的人们依然坚守信仰,他们所表现出的超越苦难的执着应该让我们敬畏,那种在超越苦难中对生活和人类从未淡薄的挚爱更应该是我们一个民族不息的火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