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中国绿色氢能发展路线图》报告,指出尽管过去几年绿色氢能在中国日益受到重视,但在成本、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和行业标准等各方面还面临许多挑战,因此未能对中国能源转型作出重要贡献。据了解,中国目前的氢气生产大部分为灰氢。世界经济论坛的这份报告显示,生产端,2021年中国生产的3400万吨氢气中,80.3%来自化石燃料,18.5%来自工业副产品,1.2%来自电解(其中,不到0.1%来自可再生能源电解)。需求端,绿氢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成本和可用性的限制,应用仅限于交通运输领域的一些小型试点项目,这些项目占氢消耗总量的比例不到0.1%。报告指出,目前有两种可行的绿氢电解工艺:碱性电解和质子交换膜(PEM)电解。两种技术的成本结构中,碱性电解技术电力成本占85.7%,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的电力成本占53%。因此对于中国而言,获得大规模、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从而降低绿氢制备成本至关重要。当可再生能源价格降至0.15元/千瓦时以下,绿氢生产成本可降至15元/公斤。降低成本的多种措施上,报告建议,在资源丰富地区实施可再生能源集中制氢示范项目,制定绿氢项目特别电价政策,同时优化电力市场,扩大绿电交易。补贴绿氢装备制造、制定绿氢税收抵免政策、开发高效碱性电解槽以减少资本支出,均是有效降本路径。报告还表示,中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商业化初级阶段。而大规模发展绿氢,还需要政策支持来开发更多需求侧机会,推广氢在运输、制造、储能等多场景下的广泛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