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俄乌战争诱发了欧洲能源危机,迫使欧洲各国加速实施新能源替代方案。2022年上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销量激增,欧洲的秋冬时刻,迎来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军国际市场的春天。国投集团中投咨询研究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正处在全球竞争关键时期,需抓住当前技术和市场特殊时机投棋布子。中投咨询认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存在三大风险,分别是国际政治法律风险、市场品牌和销售风险、产业技术及知识产权风险。对此,中投咨询提出了巩固中欧战略合作关系、寻求欧洲本土车企合作、加强国际同业竞争情报研究、同步拓展全球发展中国家市场、注重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尊重企业家精神、确保核心技术自主产权、统一本土汽车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等对策建议。
一、欧洲能源危机催生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新机遇
欧洲能源危机加速新能源汽车替代步伐。2022年6月29日,欧盟正式宣布27个成员国就“2035年完全禁止销售内燃机发动机汽车”协议达成共识。10月11日,标准普尔全球移动报告称,从今年第四季度到明年,欧洲汽车企业每季度预计将减产30%-40%。当前欧洲汽车产业成本增加、产能减产,各国政府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尤其纯电动汽车的补贴力度,此举激发了欧洲民众的购买意愿。2020年、2021年、2022年(1-8月)欧洲新能源车渗透率分别为9.9%、16.3%、18.1%;纯电动车渗透率分别为5.4%、8.7%、10.4%。9 月份,欧洲的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更是首次超过 30%,成为行业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巨大的市场机遇和供给缺口,吸引了全球新能源车企纷纷进驻。
我国新能源车企加速欧洲市场产业布局。2022年1-8月,欧洲作为全球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新能源汽车销量市场,占到了全球份额的27.2%。我国历经多年光伏产业技术累积,加之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战略性扶持,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欧洲日渐成为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企发展海外业务的“主战场”,比亚迪、蔚来、零跑、小鹏等自主新能源车企加速登陆挪威、德国、英国、荷兰、瑞典、丹麦等欧洲市场,进行整车售卖、投资充电基建、铺设直营店、实施租赁服务等。2021年,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的销量为8万辆,今年上半年,中国制造商在欧洲的新车销量边达到了7.5万辆,预计2023年前将达到15万辆。今年10月,德国汽车租赁公司SIXT与比亚迪签署合作协议,宣布将在6年内向比亚迪采购至少10万辆新能源车。欧洲气候组织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国公司电动汽车占欧盟纯电动汽车销量的5%,如果将一些在中国生产的非中国品牌电动车计算在内,那么2022年上半年中国生产的电动车占到欧洲电动市场份额的21%。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欧洲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欧洲的突发能源危机以及汽车新能源整体战略转型,为我国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不过,当前的欧洲市场机遇和挑战并存,主要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政治和法律风险。愈演愈烈的俄乌战争为全球化市场格局蒙上了阴影。一方面,中欧关系受到了俄乌冲突、**等政治事态波及,后续如果出现意识形态、地缘关系等突发冲突,有可能导致欧洲国家政治选边站以及对华经济关系整体调整,我国在欧洲的市场空间必然会受到直接挤压,极端情况下不拆除经贸脱钩可能。另一方面,欧洲作为传统燃油车汽车技术及整车全球输出的大本营,中国在其主场的快速追赶和反超,有可能触动欧洲汽车产业集团既得利益,因而需防范一些欧洲国家以安全、环保、人权、竞争非中立为由,高举贸易保护主义大旗,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制造贸易壁垒和摩擦。比如,比亚迪在德国获得10万辆新能源车订单后,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发难,题目有《这笔中国生意损害德国利益》、《警惕车轮上的间谍危险》,德国执政联盟的自民党副主席约翰内斯·沃格尔更是表示,比亚迪进军德国是“来自中国的体制性挑战”,整个欧洲需要团结起来“取代对华依赖”。
二是品牌和市场风险。国产汽车面临国际品牌正面竞争,其市场销量与特斯拉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据CleanTechnica数据,2022年上半年(1-6月),特斯拉 Model Y成为欧洲最受欢迎的电动汽车(45240辆);第二名仍是特斯拉 Model 3 轿车(40404 辆);第三名意大利菲亚特 500e(33160辆)。中国电动品牌汽车无一跻身前20位名单。今年1-7月份,中国汽车欧洲市场销售前三强分别是,吉利极星汽车(12437辆)、上汽名爵汽车(6353辆)、比亚迪汽车(1176),从中可见中美汽车销量目前还存在着几何级的差距。随着全球汽车芯片供应恢复、上海超级工厂摆脱疫情封控产能恢复,以及德国超级工厂今年3月投产后产能提升,位居欧洲销售之冠的特斯拉品牌汽车,预计后续还将占据更大比重的欧洲市场份额。
三是知识产权及技术风险。新能源汽车全新的产业发展路径,极大改变了传统汽车的技术形态和成本构成。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技术领域包括了“三电”系统,即电池、电控、电机。在电池方面,其成本占到了全车成本的60%,其背后,关系到了电池供应链以及上游原材料的保障能力;在电控方面,其核心技术在于芯片技术以及车载操控系统,这部分软件占到了全车成本的30%。目前,我国拥有占全球三分之一的汽车产量,然而2021年我国的汽车芯片自给率只有5%左右,车用智能芯片市场目前仍由少数几家海外大厂主导。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持现有增速,汽车芯片需求占比将很快超过全球的40%。我国的汽车芯片和操控系统如何实现知识产权自主化,解决“缺芯少魂”问题,成了当务之急。中兴、华为遭受美国制裁的前车之鉴,以及今年8月美国出台《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法案对中国形成的直接压力,增加了我国对核心技术研发和攻关的紧迫感。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未来,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电动汽车产业则是其主流赛道。中国新能源产业要借助此次欧洲市场契机溯流而上,打造新一代国产汽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
一是巩固中欧双边经贸合作关系。我国政府要有效管控中欧外交风险,确保中欧经贸合作关系平稳顺畅,为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开发运营提供政治保障。
二是积极寻求与欧洲企业市场合作。借助于欧洲车企的技术、品牌及主场优势,实现利益绑定和强强联合,减少中方车企在市场开拓运营中的风险和阻碍。
三是高效开展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情报研究。商战如军争,对标国际一流车企,加强国家、行业和企业不同层面的竞争情报研究工作,不断提升国产汽车品质,持续缩短中国车企与美日等国际一流车企的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差距,
四是立足欧洲高端市场,着眼全球投棋布子。发挥我国制造成本低、功能多、样式全的优点,利用欧洲海外市场开发经验,实现在全球市场尤其是亚非拉等一带一路国家的深入市场开拓和布局。
五是注重全产业链的集群开发。在快速整体性替代传统汽车产业体系过程中,我国对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中的矿产开发、电池生产、芯片制造、软件开发、零件制造、光伏发电、电能储运、电充基建、旧车回收、维修售后等诸多环节和领域加大开发及协同。与此同时,我国车企在国际市场可加强在新能源乘用车之外的客运、公交、货运、微型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等细分市场领域的差异化竞争。
六是尊重企业家精神,推动本土车企成为全球领军者。世上先有马斯克,后有特斯拉。新能源汽车技术呈跳跃式发展,大量应用颠覆性技术,我国要对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运营等领域的优秀人才提供充分的创新环境和制度激励。比如,比亚迪掌握了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已是新能源汽车的全球销量冠军,比亚迪及其国内诸多拥有自主产权的本土车企,有条件继续成长壮大为全球领军企业。
七是坚持长期主义,不断提升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目前新能源汽车芯片与操作系统已成为汽车供应链上的两大焦点,要持续推动芯片国产替代和操作系统自主研发,并在国际技术分工中占据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优势区位。
八是强化国家政策引领和行业协会自我服务,统一其技术标准和市场行为规范。国家政策要发挥好裁判员的角色,行业商协会要发挥自主服务和协同职能,进一步统一行业技术规范和标准,统一市场秩序和行为规范,实现各市场主体有序分工协作,实现行业的信息、技术、资源高度共享,努力做到我国新能源产业战略上无失误、战术上无偏差。 (作者:中投咨询 田志) |